顶部菜单
  • 注册
  • 登录
  • 招商
  • 公司简介
     
     
     
    新闻中心
    文章正文
    麻雷子是什么东西(小麻雷子是什么意思啊)
    作者:admin    发布于:2023-07-14    文字:【】【】【

      大连人,有多爱放炮仗,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凭翼何识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,希望对您有帮助

      刚刚过去的除夕是寂静的,由于大连今年颁布了禁止令,这个元宵节也注定是寂静的。往年的元宵夜,总会看见孩子们提着灯笼,和大人们一起,一边燃放烟花爆竹,一边相互追逐打闹的场景,今年由于没了烟花爆竹,嘻嘻打闹的场景也淡了不少。正如宋代大诗人王安石所说,爆竹声中辞旧岁,春风送暖入屠苏。

      爆竹,古时在节日或喜庆日,用火烧竹,毕剥发声,以驱除山鬼瘟神,便谓之“爆竹”。火药发明后以多层纸密卷火药,接以引线,燃之使爆炸发声,亦称为“爆竹”。也叫“爆仗”、“炮仗”。北方多叫“炮仗”,大连就是。由于燃放爆竹喜欢连续不断,爆竹又可以连接成“鞭”,所以又有“鞭炮”之称。实际上“鞭炮”有大小爆竹合称的意思。

      南朝梁宗懔《荆楚岁时记》:“正月元日,雞鳴而起,先於庭前爆竹、燃草,以辟山臊惡鬼。”唐刘禹锡《畲田行》:“照潭出老蛟,爆竹鱉山鬼。”清沈复《浮生六记·浪游记快》:“遊览既毕,宴于水閣,命从者放爆竹。轰然一响,万山齐应,如闻霹雳声。”鲁迅《伪自由书·电的利弊》:“外国人用火药制造子弹,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。”唐元稹《生春》诗之十三:“乱骑燃爆竹,争唾小旋風。”可见,爆竹与春节在传统文化中是密不可分的。

      既然过年放炮仗是年俗,那么过年放炮仗这种屋外活动对于家里的大小男人们来说,就是一种很有仪式感的活动。每餐之前,元宵节晚餐之后,都是要跟着家长们一起燃放的。小时候,我们家住在现在被称为“中国的冷极”,内蒙古的根河市。还记得有一年除夕,爸爸带着我们抬着一个镀锌铁打制大洗衣盆,出去燃放。洗衣盆中装满了鞭炮,有小鞭,二踢脚,麻雷子,各式各样的烟花值得一提的是,那一天我们第一次燃放了“小礼花”,记忆深刻。

      乔迁大连之后,看见大连人过年燃放的礼花,才知道那个“小礼花”,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个呲花!

      大连人到底有多爱放炮仗,不常年住在这里,你是体会不到的。大事小情,红白喜事,乔迁落后,不管盖多高的楼,只要浇梁(过去用木头,叫上梁;现在用混凝土,是浇梁。)必放。高高的塔吊上,吊上长长的鞭炮,点燃后旋转一圈,抬气势,哄气氛,煞是好看。

      每逢过年,腊八开始,断断续续,鞭炮稀稀疏疏,直到正月结束。除夕夜,更是响声不断。卯时到子时,渐入佳境。人们常常用爆豆来形容鞭炮齐鸣,进入子时,早已没了个数,跨年时间更是如飞流直下,轰鸣中,依稀可辨的只有礼炮的炸响声。在家聊天儿要喊,每年必看的春晚,此刻也成了默片……

      北方,尤其是东北,过年讲究吃饺子,家家户户都要在燃放鞭炮结束后,给家长拜年,然后一家人坐下来吃饺子。因此午夜过后,鞭炮声逐步减弱,恢复到零零落落的想起,持久,持续。

      大连放炮仗最夸张的时刻,要数每年春节假期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。大连几乎是每一家企事业单位,都要燃放的“开门炮”。

      燃放开门炮的讲究很多,除了要讲究长幼尊卑,门口大小,时间长短之外,要选择时间、地段,还要将鞭炮整齐地摆放在街面,保证鞭炮燃放之后,红色的纸屑可以铺满街面,这叫“鸿图大展”。

      开门炮也是一个企业和单位实力的展现,因此不免会有些攀比较劲之气。少的成千上万,多的几万、几十万。我曾经工作过的公司位于大连港湾广场和二七广场之间,是写字楼比较密集的区域。有一年公司效益不错,放完几万元,一个皮卡鞭炮之后,大家意犹未尽,公司重又买了一皮卡。全部燃放之后,大家才恋恋不舍地回去工作。

      开门炮最夸张的是,礼花只当礼炮放。大连市面上可以买到的礼花,体积大小类似于家里的床头柜,有的大一些,有的小一些,有的高些,有的矮些。内里排布着十几个、几十个0.5吋至5吋的炮管。每一个炮管内装有一株礼花。就是这家伙,让我知道了自己小时候放的所谓礼花,其实就是呲花。

      说夸张是因为开门炮燃放这种礼花,不为看花,只为听响。燃放时也是将礼花依次排在街道上,然后依次点燃,礼花就会依次飞向天空,然后炸响。大多的公司都开设在高层的写字楼内,加之周边高楼林立,每一次礼花(哦已经被当成礼炮)绽放的爆炸声,都如同人们用手掌重重的拍打铁门的力度,拍击着玻璃幕墙或者玻璃窗,让室内的人担心玻璃随时可能破碎……

      除了开门炮之外,大连每年还有开海节,海神节燃放烟花爆竹的力度大致相同。你说,大连人,到底有多爱放炮仗!

      多少一句,大连人脾气火暴,言谈直接,情绪外露,待客热情,也有点象爆竹筒。这是不是爱放炮仗的原因之一呢!?

      春节是一年中最让大家忙活的一个节日,大家除了要给自己家里搞卫生之外,备年货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。那年货究竟指的是什么呢?备年货又应该怎么备的呢?

      年货是过年前买一些好的物品,而采购过程则称为办年货,例如贵价的鲍参翅肚用来煮一顿好的饭菜,来慰劳一下辛苦工作了一年的日子,庆祝新年的来临。有些地方的人会买糖果瓜子的年货放在全盒里,亲戚朋友来拜年时,就请他们吃糖果和瓜子等。另外办的年货就是拜年时送的礼物,城市地区流行送巧克力、曲奇饼等,这是因为到亲戚朋友家拜年时,传统习俗是要带一些礼物。

      中国人几千年来总把过年当做件大事。过年之前要作很多准备,要买很多东西,吃的、用的、穿的、戴的、耍的、供的、干的、鲜的、生的、熟的,统名之日“年货”。

      《京都风俗志》云:“十五日以后,市中卖年货者,星罗棋布。”北京年货种类之多是全国各地都比不了的。

      赵冈先生在其《考红琐记》中说,曹雪芹的《红楼梦》在描写过年情景时,有满人风俗,令人感到奇怪。其实这是很自然的。

      北京在清代二三百年中,都是汉人、满人,北方人、南方人杂处的。尤其上层社会,即官僚阶层中,各种风俗交流更普遍。满人、北方人故意学苏杭人的饮食起居,汉人故意学满人(即旗人)的礼数、官派,这就从各个方面混合成特殊的“北京味”。

      北京的年货如按大类,可分饮食、衣着、日月、迷信、玩耍、点缀六类。饮食中大路货如猪、羊肉,鸡鸭这是最普通的;鹿肉、野鸡、冻鱼等则都是来自山海关之外的关东货;而水磨年糕、糖年糕、冷笋、玉兰片之类,则又是江南的东西。衣着各时代不同,但旧时除去“旗装”而外,也讲究南式。

      年货中日用品不少,来自南方的有纸张、竹器、瓷器等等;迷信用品是旧时年货的大宗,如线香、锡箔、木版印的门神、灶王爷,供佛的花、蜜供等等,其中折“元宝”、“锭子”的锡箔则全来自南方。玩耍的东西就更多了,儿童的、大人的玩艺,都不分南北满汉。

      《春明采风志》云:“琉璃、铁丝、油彩、转沙、碰丝、走马,风筝、鞬毛、口琴、纸牌、拈圆棋、升官图、江米人、太平鼓、响葫芦、琉璃喇叭,率皆童玩之物也,买办一切,谓之忙年。”一般人家都要买些爆竹:百响、麻雷子、二踢脚(即双响)、起花、太平花等等,这又是介乎玩耍和迷信之间的东西;至于骰子、纸牌等,则是成人的玩具;点缀岁时的清供如水仙头、佛手,则都是来自南方了。

      一进腊月,各闹市皆拥挤不堪,都是买年货的人,但各种东西也都涨了不少,商人趁机作一笔好生意,故有“腊月水土贵三分”之谚。

      压岁钱:从前用红丝线贯穿一百二十个古钱,表示吃[百二],现用红包袋装新钞

      各个地区的必备年货有所不同,如在中国的广东地区,常见的必备年货有:坚果(常见的有开心果、腰果)、利是糖(红色包装的糖果)、曲奇饼等等。

      1962年,我家举家从县城迁回原籍农村,入乡随俗,开始了过年放鞭炮历程。

      小年放鞭炮为的是欢送灶王爷“上天言好事,下界保平安”,所以一般在夜间,亥子交替时燃放。

      正月初一放鞭炮,则是为了祈福,期盼新的一年,所有好事降临。灶王爷也在鞭炮的欢迎声中返回每家每户的工作岗位。这天放鞭炮要起早,过了子时,越早越好。

      正月初五,俗称“破五”,放鞭炮主要是为了“崩穷”,驱除贫穷,迎接富足,放鞭炮自然也要起早。

      上元(元宵节)放鞭炮,传说是糊弄老天爷的,但也是老百姓祈福求安的节日,放鞭炮主要是在夜晚。

      这五个时段的重头戏在除夕和初一,这两天燃放的鞭炮最多,但是种类只限于摔炮、小鞭、钢鞭、钻天猴、麻雷子,二踢脚等,至于烟花,农村百姓很少见过,更说不上放了。

      摔炮大多用旧报纸卷成圆柱形,直径1厘米左右,高2-3厘米,两圆面很薄,只有一层纸,侧壁较厚,有几层纸。将摔炮的端面照准硬地、砖墙、石头等硬的平面用力一摔,报纸爆裂,发出“啪”的一声清脆声响,同时冒一小股黄烟儿,散发出刺鼻的气味,爆破处还留下些许黄色的粉末和砂粒。由于它的廉价、方便,不用近距离点火而相对安全,很受家长和小孩子欢迎。

      小鞭用草纸卷成圆柱形,直径3-4毫米,长约2-3厘米,中间有黑火药,两头堵死,只在一个顶端留一条3-4厘米长的“炮捻”,供点火用。小孩子把一个小鞭或竖或横地放到地上,蹲下身来,侧身侧头地伸臂用香头点燃“炮捻”后赶紧跑开,当“炮捻”燃烧到小鞭的内部,引燃炸药,小鞭就会爆炸,发出爆响。不过它的响声不够大,也不够响。

      摔炮和小鞭都是小孩子们的把戏,太不过瘾了,我们大孩子根本不屑于玩。我们最起码也要玩钢鞭。

      钢鞭一般用牛皮纸卷成,形状构造大概与小鞭相似,爆炸时的响声高昂而清脆,而且我们都是拿着放的——全身直立,左手用拇指指甲和食指掐住钢鞭底部的半个直径,另一手持香头点燃“炮捻”,伸直左臂,等待爆炸。钢鞭爆炸时左手感到麻麻的震动,同时产生小小的满足感和成就感。

      那时候的小鞭和钢鞭一般都是一个一个地放,不讲成挂地放,不像现在一千头两千头的钢鞭点一次,就响好半天,听响是过瘾了,但少了操作的享受感。

      如果小鞭或钢鞭的捻子掉了,就不能放响了,岂不是可惜了?小朋友也有办法——把它们剥开,露出黑火药,再把黑火药点燃,也会发出火光和“嗤——”的声响,小朋友管它叫做“呲花”。

      钻天猴儿,就是在竹签的一头粘上火药筒,“捻儿”朝下,点燃后尾部喷出气流,主体飞向天空,同时发出火光和持尖锐的“哨音”。由于它有长长的“手柄”,燃放起来相对安全,受到小孩子和家长的喜欢。

      麻雷子,顾名思义,它的响声近乎于雷,巨大而沉闷。麻雷子形象稳重,外套一层大红纸,戳在地上,像一个缩小版的装满粮食,扎紧嘴的麻袋。燃放它的时候,不敢手拿着,要把它放在地上,或用石头砖头之类倚好它,再去点“炮捻”。同时又不能固定太紧,防止它爆炸时把倚靠物崩开而伤人。

      二踢脚也叫“双响”,圆筒形,牛皮纸卷成,“炮捻”隐藏在下方约五分之一处,燃放时先小心拨出“捻”头,后再点燃。二踢脚的放法可以和麻雷子一样,也可以手拿着放。手拿着放时,人身体直立,一手拇指和食指轻轻持住二踢脚(炮身竖直,“捻儿”朝下,朝外),以不掉落又能轻松脱手为度,另一手持香点火。

      二踢脚的“捻儿”很短,一般1厘米左右,点燃后很快就会炸响,先是向下一“坐”,脱离开手,响第一声“叮——”;然后迅速升空,再炸响第二响“当——”,同时绽放出火花,让人感受到它的高度和美丽。二踢脚的响声大而清脆 ,又是双响,使其它各类的鞭炮望尘莫及,燃放它时的成就感也优于其它。

      正月初一早晨放鞭炮是有讲究的,讲究放全村的“第一响”。放炮的时机是在全村人除夕热闹之后,沉入梦乡之后,放的多半是二踢脚,响声清脆,又响得高,全村人都听得见。听见响声的人会不自觉地对家人脱口而出:“你看人家都起来了,你也快起来!”

      要的就是“起来了”这句口彩,寓意是新的一年里把日子过“起来”,越来越好。

      我是家里的老大,这项光荣的任务非我莫属。每年除夕我都早些睡觉,正月初一凌晨,全村里一片寂静之机,我就穿衣起床,到院子里燃放几支二踢脚,招引得其他人家的鞭炮声连续响起,自然会得到大家的口彩,然后我就满怀得意地回屋,再睡“回笼觉”。

      现在过个除夕春节,鞭炮是成盘地、成箱的,甚至成车的买,燃放的烟花越放越大,越放越多,证明人们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了。我多年不放鞭炮了,我也不赞成放炮仗带来的环境污染、空气污染、噪音污染和人身伤害,但是儿时放鞭炮的快乐,时常萦绕于心。

      简评:过新年,放鞭炮,营造了一种快乐祥和的氛围,突出作者善于观察,勤于思考,捕捉生活细节。一年的开始,鞭炮点燃希望。也写出了鞭炮的种类,燃放的时间和意义。语言顺畅,内容丰富。

      作者:孙建英,承德市、兴隆县作家、诗词协会会员,作品散见于多个纸媒、网媒,出版文集《小草当春》一册。

    脚注信息
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(C)2009-2025 首页_天辰注册登录「综合平台」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